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叢村,43歲的瑤族鄉村醫生藍云身患癌癥4年多,仍堅持在村里的合作醫療衛生所帶病行醫??紤]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,擔心村民無人看病,藍云又送30歲的妻子蒙超英入讀衛校學醫,以繼續為群眾看病。
記者日前在弄叢村采訪了解到,村里近3000名瑤族、壯族群眾感謝并需要藍云,但他的病情已相當嚴重。初春的料峭山風里,這對瑤族夫婦依然背著藥箱登門出診,擔當著山里最美的“白衣天使”。
棄教從醫,瑤鄉不再只有“赤腳醫生”?
大化是一個年輕的瑤族自治縣,1988年成立,當時偏遠山區老師奇缺。那年20歲的藍云剛剛高中畢業,在家鄉弄立村擔任代課教師。1990年,藍云來到條件更為艱苦的弄叢小學任教。
從那時起,藍云在弄叢村生活至今,所教學生有幾個考上了大學。教書之余,藍云還自學醫術,并在鄰縣的都安衛校讀了三年醫學,取得了行醫資格證。2000年8月,32歲的藍云改行,當了一名鄉村醫生。
這一決定緣于藍云的一次經歷。1995年10月的一天,弄叢村有一位瑤族群眾來到村委會,說妻子闌尾炎復發,痛得死去活來,情況緊急。然而,當時村里并沒有正規醫生。由于藍云的父親是一名“赤腳醫生”,他從小跟父親學了一點醫藥知識,并備有藥物,藍云被請去救急,給病人開了一劑急救藥方,為病人贏得了送往醫院的救治時間,情況逐漸好轉。
5年后,藍云放下教鞭背起藥箱,在深山里四處奔波為群眾看病,還被當地衛生局聘為弄叢村村醫。藍云說:“弄叢小學有7名教師,可以完成孩子們的教學任務。但山里缺醫少藥,保障群眾健康我責無旁貸。”
弄叢村是大化瑤族自治縣最偏遠的山村,全村2600多人分散居住在巍巍群山之中,村子距離最近的公路21公里,距離板升鄉衛生院36公里。記者2月12日去弄叢村時,看到那里交通閉塞,部分屯寨不通公路,村民出行極為艱難。據村民介紹,由于偏遠貧窮,生存條件惡劣,縣鄉兩級醫師不愿進山行醫,村民就醫艱難。
為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,藍云一方面不斷提升自身醫療知識,練就精湛的打針、輸液、搶救等技術,一方面背起藥箱走村串寨上門問診,群眾隨叫隨到。
村民何文端說,無論白天黑夜、刮風下雨,哪里有病情匯報,哪里就有藍云的身影。村民們也改變了一有疾病就找“赤腳醫生”的習慣,減少了因誤診造成的傷害。
遭遇不測,村醫伉儷不離不棄鄉村診所?
2004年,23歲的弄叢村瑤族女孩蒙超英和36歲的藍云相愛結婚,并于次年生下了兒子藍胤睿。蒙超英曾是藍云的學生,也曾到藍云的診所看病抓藥,對老師的敬重和愛慕,使得他們組成了幸福的家庭。
然而,生活并沒有一帆風順。2006年底,藍云被查出患有鼻咽癌。“萬一我的病頂不住了,可山里的群眾需要看病,怎么辦?”藍云說,他于2007年初決定讓妻子去讀書學醫,以后繼續在診所為群眾服務。
蒙超英高中畢業,接受能力強,平時已經對醫學有所耳濡目染。2007年8月,藍云將蒙超英送到河池衛校學醫,學習中西醫結合和護士兩個專業。
妻子讀書期間,藍云一面自己帶著幼兒繼續帶病行醫,一面穩定愛人的情緒,因為蒙超英一開始不肯丟下家庭去讀書。當時,藍云作為鄉村醫生,月薪只有60元。連續幾次手術和化療的高額費用已使得家里債臺高筑,讀書的學費、生活費更沒有著落。
藍云最終說服了妻子。為省錢,除了動手術、化療外,藍云堅持結合土醫控制自己的病情。早期病情不重時,他還可以騎著摩托車上門看病,不通車的地方就步行前往。
藍云說,由于無人照看,他曾用背帶把兒子背在背上,走哪里帶哪里。2月12日,藍云照常去村中的98歲何老太家中問診,崎嶇的山路上,6歲的兒子腳步越來越穩,病重的藍云卻日益蹣跚。
在何老太家,藍云坐下來為老人聽診,他自己上瞼下垂,左臉因鼻咽癌腫脹,左鼻翼、嘴巴嚴重水腫變形,頸部因化療而紫黑。當藍云開完藥準備離去時,何老太的兒媳噙著眼淚說:“藍云是個好人,山里老老小小病了,都依靠他,他自己卻病了……”
在藍云身后,同樣身穿白大褂的蒙超英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,只是在提起藍云病情時眼圈發紅。2009年7月,花費近4萬元錢后,蒙超英完成了學業回到了弄叢村,與藍云攜手治病救人。藍云說:“我感到很欣慰。”
版權所有:贛州市婦幼保健院 地址:贛州市章貢區大公路106號 保健熱線:0797-8222258 郵編:341000
建議使用IE5.0以上瀏覽器 網站維護:贛州市婦幼保健院健教科
Copyright www.organisd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0003959號 聯網備案號 360701020001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