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 編者按:寶塔山、延河水、棗園、楊家嶺……這些字眼可以瞬間開啟幾代人的紅色記憶,這些記憶屬于延安。正是在這片熱土上,毛澤東思想逐步成熟、不斷豐富和發展。正是這片熱土,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,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。如今,在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,有一名延安精神的傳承者。她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帶領食品藥品監管隊伍全力保證公眾飲食用藥安全,贏得了“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”等一系列榮譽稱號,樹立了良好形象。她就是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史俊琴。
她是喝著延河水、吃著小米飯長大的。她常說,人不能忘本,做官一陣子,做人一輩子;做官就是一張薄薄的紙,做人才是一本厚厚的書。她這一輩子都是延安的女兒。
她是用“特殊材料”制成的。她的人生辭典里沒有苦、累二字,就連常人無法忍受的喪子之痛,她仿佛也可以把這傷痛的一頁輕輕翻過。
她用女人的心、男人的膽和軍人的作風,帶出一支鐵軍,為革命圣地延安撐起一方飲食用藥安全的藍天。五十多面獎牌和“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”這一榮譽稱號,讓這個集體成為圣地延安一面閃光的旗幟。
她就是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史俊琴。
一個平凡的人,用五十幾年的光陰書寫的生命之書,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段落,但是史俊琴一筆一畫,寫得是那么清晰,那么認真,這本書因而厚重,因而精彩,因而令人手不釋卷。
在這本書中,我們讀到了忠誠,讀到了責任,讀到了奉獻,讀到了獨特的心路歷程和不平凡的業績,其中最醒目的字眼是——“大愛”。
掩卷之際,我們深深感到,她不愧為延安人民的好女兒。
上篇:父老鄉親的貼心人
樹有根,水有源。史俊琴的大愛自有其源頭。
上世紀50年代,史俊琴出生于延安市子長縣安定公社安定大隊。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。史俊琴從小就瞻仰過子長烈士陵園,聽說過劉志丹、謝子長帶領陜北人民鬧革命的故事。她立志長大后要繼承前輩精神,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。
“我不能撂下鄉親們。我要是走了,怎么改變家鄉面貌”
1970年秋天,史俊琴拎著幾本書和簡單的行囊,從子長中學回到安定公社安定大隊。她的書還沒讀夠,但是家里兄弟姐妹多,排行老三的史俊琴后面還有兩個弟弟、四個妹妹,她得回來幫著父母和姐姐掙工分,維持一家人的生計。
延河水養人。16歲的史俊琴梳著兩條烏油油的長辮子,一笑,白里透紅的臉蛋上就漾起兩個小酒窩。村里人都說這是個“女秀才”,哪想到這個識文斷字的俊小丫竟然是個“鐵姑娘”。
“呀……小心啊……”,高高的山坡下面,惠雪梅、石鳳巧、李延琴等伙伴齊聲驚叫。修水壩工地上,由于土質松軟,正在半山腰挖土的史俊琴,不小心滾了下來。
只見一頂草帽忽悠悠地從半空中落下來,史俊琴盤在頭頂的辮子散開了,兩條辮子也忽悠悠地飛起來,緊接著,她從山坡上一路滾了下去。大家七手八腳地把她扶起來。史俊琴的胳膊、腿都擦破了,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?;菅┟沸奶鄣卣f:“俊琴,我看你是太累了,干脆你回去休息兩天再來打壩吧。”史俊琴拍拍身上的土:“不累。”轉身又爬上了山坡。
回鄉不到半年的史俊琴,已經成為安定大隊青年突擊隊的隊長。當時,安定大隊正在開展農田水利建設,建梯田、修水渠、打水壩……青年突擊隊其實就是“吃苦隊”,哪里困難哪里去,哪里艱苦哪里去,哪里危險哪里去。“吃苦隊”的隊長,當然是最能吃苦的那一位。
剛開春,陜北的溝溝渠渠還結著冰碴子,史俊琴敢跳進冷水中。上山修梯田、進溝打水壩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每個山峁每道溝岔都灑下了她的汗水。她總是說:“不累。”
一雙拿慣了鋼筆的手,拿起鋤頭掄起镢頭,磨出了血泡,磨出了老繭。她說:“不疼。”
挑著滿滿一擔土快步走上一公里,一天要走幾十趟。走得太快了鞋子穿不住,光著的腳板磨出了血泡,磨出了老繭。她還是說:“不疼。”???? 青年突擊隊四十多名隊員中,女青年占了三分之二,史俊琴率領的這支隊伍,因此被鄉親們稱為“鐵姑娘隊”。
一天的勞動結束后,姐妹們腰酸背痛,史俊琴帶著大家唱起山歌,“山丹丹開花紅艷艷……”“高樓萬丈平地起……”山歌一唱,大家的疲憊真得減輕了不少。
史俊琴想:山歌能解乏,也能鼓勁,什么歌最帶勁呢?
陜北民歌的特點是即興取材、順口而歌。史俊琴把毛澤東主席的《為人民服務》、《愚公移山》等名篇唱了出來:“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,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……”把自己編的詞也唱了出來:“立冬過后是數九哎嗨呀……梧柳塌上來戰斗哎嗨呀……安定大隊起宏圖咿呀嗨,哎嗨依呀嗨……”。
嘹亮的歌聲中,史俊琴和她的姐妹們似乎有使不完的勁。別的女勞力只能拿六個工分,最多八個工分,她們卻能拿到九個半工分。安定大隊就這樣成為延安地區最早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大隊。男青年們不樂意了:“你們這些女娃娃既然這么(有)能耐,那你們能燒磚嗎?”他們下了挑戰書。
有啥不能的?史俊琴代表姐妹們簽下了應戰書。
燒磚需要大量的泥土。這些泥土要從山坡下挖出來,圍成一個土堆,然后和泥脫坯,經過一道道工序,經過高溫燒制,才能成為一塊塊平平整整的磚。燒磚是技術活,也是體力活,一般人“拿”不下來,這也正是男青年們敢于“叫板”的原因。
連續兩個月,史俊琴和姐妹們每天早晨五點多開始挖土、擔水、倒磚,硬是“拿”下了這份硬活,讓男青年們心服口服。
1972年3月,史俊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版權所有:贛州市婦幼保健院 地址:贛州市章貢區大公路106號 保健熱線:0797-8222258 郵編:341000
建議使用IE5.0以上瀏覽器 網站維護:贛州市婦幼保健院健教科
Copyright www.organisd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贛ICP備10003959號 聯網備案號 36070102000108